|

|

2016烟草病学年度进展年终盘点

作者:肖丹 来源:丁香园
浏览次数:

  烟草烟雾中的数百种有害物质,几乎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尤为严重。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控制吸烟,已成为人群疾病预防和个体保健的最重要与可行的措施。

  丁香园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执行主任、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主任 肖丹教授对 2016 年烟草病学年度进展进行盘点,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烟草依赖对人体机能的损伤或影响

  吸烟可以成瘾,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称为烟草依赖。烟草依赖常表现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躯体依赖表现为,在停止吸烟或减少吸烟量后,吸烟者将会产生一系列不易忍受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吸烟渴求、焦虑、抑郁、不安、头痛、唾液腺分泌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等;精神依赖表现为,主观上强烈的渴求吸烟。

  烟草依赖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在许多吸烟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愿戒烟,但因烟草依赖而不能控制吸烟行为,部分烟草依赖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依旧不能彻底戒烟。

  烟草依赖患者不易成功戒烟。烟草依赖程度越高,在戒烟过程中产生的戒断症状和吸烟渴求越强,吸烟者维持戒烟的可能性越小。烟草依赖者常需依靠专业化的戒烟治疗才能有效地提高长期戒烟的可能性。

  我国目前烟草依赖患者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分别于 1984 年、1996 年、2002 年、2010 年和 2015 年进行过 5 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现有数据表明,我国 15 岁及以上成人吸烟者总数高达 3.16 亿,较 2010 年增加了 1500 万,每年有 100 多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我国吸烟的特点表现为: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女性吸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吸烟年龄提前;农村地区吸烟率略高于城市地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吸烟率更高;戒烟率略有上升,但复吸比例高,戒烟成功率极低。

  王辰院士指导的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研究团队在 2015 年对北京市密云县和延庆县的吸烟者进行电话调查,结果发现,91.1% 的吸烟者明知烟草有害,却照吸不误,70.1% 的吸烟者认为自己已经对烟草产生依赖,而规律吸烟者的烟草依赖患病率高达 59.0%。

  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研究团队于 2013 年起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吸烟者戒断的脑结构和功能影像学」(编号:81200066)研究,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分数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功能连接(FC)等技术,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两个角度,开展烟草依赖的中枢机制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可出现明显的大脑结构改变,表现为灰白质萎缩并随吸烟量的增多而加重;同时,吸烟者的大脑功能亦出现变化,表现为额叶、颞叶、边缘叶的静息态神经活动异常,特别是岛叶—眶额皮质、岛叶—额上回、岛叶—颞叶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并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可发生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临床医生应重视吸烟者的烟草依赖临床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诊疗,或推荐到戒烟门诊进行规范化治疗。

  2016 年度烟草依赖领域的重要研究 / 事件

  控烟:预防疾病的最佳策略

  美国国家预防优先委员会在《家庭医学年鉴》杂志上公布了 28 项基于循证证据的疾病预防策略。通过对每个策略的成本效益与临床预防负担两个指标进行评分,委员会发现成年人戒烟和防止青少年吸烟是预防心脏病、卒中和其他疾病的最佳策略。同时指出,吸烟是美国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大概导致 50 万人死亡;通过戒烟和防止小孩吸烟,美国每年可预防 10 万例以上死亡。(Ann Fam Med, 2017, 15:37-47)

  肺癌成为我国罹癌或因癌致死的最大威胁,与吸烟密不可分

  中国的总体癌症,特别是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陈万青教授等人 2016 年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 = 137.578)的文章,通过对我国 72 个地区癌症登记处收集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 2015 年肺癌以新发病例 73.3 万例、死亡病例 61.0 万例,成为中国人罹癌或因癌致死的最大威胁。最重要的是,研究认为吸烟可造成我国 23% 到 25% 的癌症死亡,尤其对于肺癌导致的死亡,更是与我国人群大量吸烟息息相关。(CA Cancer J Clin, 2016, 66:115–132)

  美国 1990 年 -2015 年肺癌病死率下降主要归功于烟草控制

  1996 年,美国癌症学会为美国的抗癌实践设定目标,计划到 2015 年将癌症病死率下降 50%。2016 年同样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 = 137.578)的文章分析了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结果表明,1990 年到 2015 年美国癌症的病死率总体降低 26%,其中男性降低 32%,女性降低 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肺癌病死率自 1990 年开始下降,男性下降了 45%,女性下降了 8%,并将其主要归功于烟草控制(almost entirely from tobacco control)。(CA Cancer J Clin, 2016, 66:359–369)

  该期刊于 2016 年 12 月发布的《美国 2017 癌症数据》进一步明确控烟在降低肺癌死亡率中的作用。文章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吸烟危害健康观念的普及、全面烟草控制的实施以及早诊早治,使得 1990 年到 2014 年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 43%、2002 年到 2014 年女性肺癌死亡率降低 17%。(CA CANCER J CLIN 2017;67:7–30)

  戒烟药安全有效,不会增加神经精神系统不良事件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16 个国家、140 个中心、8144 例受试者)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关于戒烟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Evaluating Adverse Events in a Global Smoking Cessation Study,EAGLES),结果表明,与尼古丁替代疗法(NRT)和安慰剂相比,伐尼克兰、安非他酮安全有效,不会增加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事件(Lancet, 2016, 6(18): 2507-2520)。

  药物配合行为疗法的戒烟干预更为有效

  发表在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的系统回顾分析了药物配合行为疗法进行戒烟干预的有效性。通过文献检索、筛选、阅读、整理与 meta 分析等步骤,研究认为相比于对照组,药物配合行为疗法的戒烟干预更为有效 [OR = 1.83, 95% CI (1.68 to 1.98)],其中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干预 [OR = 1.97, 95% CI (1.79 to 2.18)] 优于在社区进行干预 [OR = 1.53, 95% CI (1.33 to 1.76)],但是存在研究质量低、偏倚可能性大等不足。(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CD008286)

  我国孕妇吸烟率高达 4%

  在中国 5 个地区 16 家医院 2345 名孕妇中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孕妇吸烟率为 4%;亚组分析结果推荐今后孕妇的戒烟干预需针对教育程度高、居住在农村以及配偶母亲(mother in law)抽烟的孕妇。(Lancet, 2016,10, Suppl 1:S97)

  从基因组学角度进行烟草病学研究

  发表在 Chest(IF = 5.94)研究报告了因吸烟导致的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 (GCLC) 甲基化与慢阻肺病(COPD)的关系,为今后 COPD 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Chest, 2016, 149(2):474-482)。另一篇发表于 Eur Respir J(IF = 8.332)的研究结果显示,烟草暴露会明显促进 COPD 患者的支气管上皮 WNT-5B 基因表达,导致包括 TGF-β/Smad3 等在内的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产生气道重塑(EurRespir J,2016,48(2):504-515)。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烟草病学学科进步,但在烟草依赖的中枢机制、遗传学、个体化治疗、管理模式与移动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未来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努力方面

  1. 加强烟草依赖诊治体系的建设

  尽管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经被充分证明,但许多吸烟者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仍照吸不误,对于「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治疗」的理念缺乏认识,烟草依赖诊治体系的建设虽已有一定基础,亟待完善。

  2. 顺应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推进医联体戒烟模式

  2014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诊疗。」

  为顺应国家分级诊疗的政策,「中日医院医联体戒烟项目」于 2016 年 7 月启动,旨在建立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戒烟治疗模式。该模式能够辐射其组成单位及其受众群体,相应工作正在试点。

  3. 医者先行

  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医生吸烟,相当于给烟草公司做 10 万美金的广告。早在 2005 年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提出过「医生戒烟,做控烟表率」的主题。然而遗憾的是,根据第四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男性医生吸烟率高达 40.4%。

  医生与医院在带领社会控烟方面的责任是巨大的。一方面,对于社会各个人群,医生具有最大的潜力帮助抵制烟草;另一方面,烟草是医生职业生涯中面对的最大的可预防致病因素,且戒烟与医务人员的职业目标——预防疾病一致,是医务人员达到职业目标的捷径。

  因此,医务人员戒烟,以及医务人员帮助他人戒烟,是今后戒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提出「医者先行」的戒烟项目,帮助吸烟的医生戒烟,进而让医生的吸烟成瘾的患者们戒烟。

  总之,在 2016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和总理发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号召,强调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中国慢病占中国人群总体死亡的 86.9%,而造成慢病最可预防的因素就是吸烟。希望通过推进戒烟工作,降低我国慢阻肺等慢病及烟害负担,为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专家介绍

4.1.jpg

  肖丹,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中国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分别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2008 年获得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尼古丁依赖中心烟草治疗专家(Tobacco Treatment Specialist)认证,2009 年完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期一年的全球烟草控制认证。

  现任中日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副组长,北京吸烟与健康协会副秘书长,美国尼古丁和烟草研究协会会员,美国烟草使用和依赖治疗协会会员。

  《2007 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试行本)》、《2015 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和《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的重要执笔者和第二通讯作者。近年承担 18 项国际及国家级课题。发表中英文文章 97 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包括 The Lancet 在内的 SCI 杂志发表英文文章 17 篇,累计 SCI 影响因子 111 分。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