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 | 青少年 请远离第一口烟

来源:学生健康报
浏览次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减少青少年吸烟是降低吸烟率的关键,青少年控烟对于整体控烟工作有着决定性重要意义。

1.1.jpg


01 被“烟”诱惑的青少年

  烟草烟雾中已发现7000余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至少69种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类、N-亚硝胺类、芳香胺类、醛类、易挥发有机物及金属元素等。

  电子烟不是“无害”产品,电子烟中含有羰基化合物(如甲醛、乙醛等)、重金属元素、烟草特有亚硝胺(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同样可对健康产生危害。

  青少年时期吸烟会造成神经生理以及大脑结构发生改变,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终身吸烟成瘾。

  青少年为何中招

  青少年人群使用烟草(包括电子烟)常常受会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宣传烟草广告,以及影视人物、当红明星、公众人物、父母、老师等的吸烟行为,均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对社会环境适应性差、自控力弱、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等特点。当遇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不能很好的将个人身心保持高度统一和适应。面对烟草广告和烟草刺激时,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成人吸烟,烟草的成瘾性也会加剧青少年不能自控和自拔。

  由于青少年有着追求时髦、标新立异、叛逆心强、渴求独立等的心理特点,误认为吸烟是一种炫酷的表现。烟草行业娴熟使用新媒体技术对产品进行传播和推广,鼓动青少年追求时尚、哗众取宠的心理,从而将“吞云吐雾”的烟草产品,视为一种时髦。甚至错把吸烟作为“成熟”、“自立”的标志,殊不知烟草的危害。

  变相的烟草广告、华丽的烟盒包装、不同口味的产品等一系列因素,均潜移默化的增加了烟草对青少年的诱惑。烟草业每年花在产品营销方面的资金多达数十亿美元,以吸引“新客户”来取代那些死亡的吸烟者或戒烟者,而这些“新客户”大多就是青少年。

  少年“吸烟”如何戒

  针对已经吸烟的青少年,可以在戒烟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因为青少年人群接触烟草的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如进行健康讲座、观看烟草危害教育片),帮助树立烟草危害意识,教导青少年如何拒绝递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创造无烟环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大部分青少年成功戒烟。也可拨打全国专业戒烟热线:400-808-5531咨询获得戒烟帮助。

  对于多次戒烟尝试失败且年龄>18周岁者,经专业戒烟医生评估后,可尝试使用戒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综合方式来提高戒烟成功率。戒烟药物中尼古丁替代疗法的药物(如尼古丁咀嚼胶、尼古丁贴片)是非处方药,而酒石酸伐尼克兰、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等是处方药,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


02 家校织起青少年控烟网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烟草是最常防控的病因,青少年高吸烟率会为烟草相关疾病带来高额负担。尝试吸烟的年龄越小,成为烟民和戒烟失败的可能性越高。

  因此,如果在18岁以前阻止青少年吸烟,以后不吸烟的可能性会极大提高。

  学校:理想控烟场所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大半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在干预青少年尝试吸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学校干预通常以下3个实用方法:健康教育课程、同伴教育以及学校规定和文化。学校内禁烟通常会出现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学校通常要预测不依从性,通过专业人员培训来提高依从性。

  同时,学校应启动对违反规定的谈话机制,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辅助学校执行禁烟规定。曾接受预防青少年控烟培训、使用过青少年控烟指导用书的教职工讲授控烟知识占比较高,更有传播健康知识的意愿,他们更关注校内禁烟的规定,对规则的解读也更清晰,在以后的青少年控烟项目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校教职员工健康素养的培养。

  同时,积极引导讲授控烟知识对于净化校园周边无烟环境意义深远。多数成年人吸烟起始于18岁以前,同龄人影响效应最强。抵制青少年同伴间互相“敬烟”对降低吸烟率至关重要。学校是抵御此类风险的重要场所,教职工是言传身教、监督检查的重要保障。

  家庭:父母影响孩子

  控烟过程中父母的参与极其重要。父母不吸烟可以降低孩子吸烟的可能性。家庭完全禁烟是青少年控烟的有效策略之一,父母的吸烟行为会影响家庭控烟教育的有效性。另外,避免烟草的可及性,而且不建议父母过于频繁讨论吸烟,但在交流控烟时,尽量使用建设性和尊重的口吻。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支持、接纳他们创新想法的教育方式最有效,相反,单纯批评孩子、单纯说教无助于孩子的内化过程。

  实践研究证实了家庭对于青少年控烟的重要性,研究结论同样适用于学校,学校在提高教职工健康素养、健康技能过程中,寻求家庭的支持配合,形成家校联手、无烟清新的良好格局,将是未来重要的工作方向。

  影视剧:多考虑社会价值

  影视文化和明星效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焦虑。如何更好地规避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视工作者担负着重要责任,要认识到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有强影响力。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要考虑产品的商业价值,更要考虑产品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影视作品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影响。“控烟大使”冯远征建议影视作品应少用吸烟镜头。因为影视剧中出现烟草镜头,会让青少年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增加3倍。不吸烟的青少年如果看到偶像吸烟,则他们对吸烟行为认同的可能性会提高16倍。

  老师和家长应该善于利用影视环境,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倾听他们是如何理解节目内容和人物设定的,在交流中潜移默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影视作品和影视明星。

  特殊年龄多留心

  北京市疾控中心历经10年跨度的6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尝试吸烟率与现在吸烟率在13岁和16岁两个年龄剧增,专家估测原因可能是小学毕业后和初中毕业后,学生暑假无人监管,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加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控烟教育。

  家校应对特殊年龄段学生的控烟教育予以关注。小升初和初升高时,学校、家长应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对新学校或学段的适应和角色转变,重视入学教育,可有效降低学生对烟草信息的敏感度,强化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培养对烟草诱惑的抵抗力。

  北京市疾控中心10年烟草监测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很容易获得卷烟。近四分之三学生没有因自己是未成年人买烟被拒绝,甚至学校附近的卷烟销售点也会给未成年人销售卷烟。这种状况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学校周边烟草售卖点的监管。

  近10年来,青少年自行购买烟草的比例不断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卷烟价格的低廉,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及疏于管理,学生能得到足够的零花钱购买卷烟,因此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零花钱的监管,减少学生对烟草的易得性。


03 电子烟危害知多少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

  电子烟的二手烟是一种新的空气污染源。对比无烟的清新空气,电子烟中的二手气溶胶可以造成PM1.0值高出14倍~40倍,PM2.5值高出6倍~86倍不等。尼古丁含量高出10倍~115倍。、乙醛含量高出2倍~8倍,甲醛含量高出20%。因此,世卫组织建议所有禁烟的公共场所,应同时禁止电子烟的使用。电子烟的抽吸是依靠气流传感器,感应吸烟者开始抽吸时的气流,然后启动加热单元,雾化器将烟液雾化形成气溶胶递送给吸烟者。

  目前,电子烟的款式和品牌纷杂各异,有的形状像传统的烟草制品,有的像日常用品,比如钢笔、U盘。基本上都是由盛放尼古丁溶液的烟管、蒸发装置和电池3部分组成。

  早在2018年8月,国内首份电子烟中化学成分风险研究进展报告就已指出电子烟烟碱(尼古丁)含量标识不准确,液体和烟雾(气溶胶)中含有醛酮类化合物(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挥发性化合物(丙二醇、丙三醇等)以及烟草特有亚硝胺、多环芳烃、金属元素等。2012年《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和《美国卫生总监报告:预防青少年烟草使用》中明确指出:吸烟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肺发育,降低肺功能,增加哮喘、心脏疾病等发病风险。

  电子烟和传统卷烟一样,电子烟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混合物称为烟雾,烟雾会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二手烟,吸烟者吸烟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等表面的烟草烟雾残留物,还会形成三手烟。烟雾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数百种有害物质,其中至少69种为致癌物。二手烟暴露没有所谓安全水平,而且即使短时间暴露于二手烟之中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成瘾性

  尼古丁的成瘾性已经被证实高过多数毒品,仅低于可卡因和海洛因。重复使用尼古丁可以改变人体的血液动力学,还可以造成胰岛素抵抗,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儿童青少年对尼古丁较为敏感,尼古丁容易影响他们的大脑功能,比如引起注意力、学习能力、控制冲动能力的下降,增加未来成瘾的风险,过量摄入还可能会有生命风险。

  重金属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电子烟产生的某些重金属含量,比如镍和铬,甚至比传统卷烟产生二手烟的含量还要高。

  免疫损害

  通过对比电子香烟使用者、传统卷烟吸烟者和非吸烟者鼻子里的免疫细胞,发现吸电子烟会使人鼻子中358个免疫基因受到抑制,而普通烟民有53种免疫基因受到了抑制。在抑制人体免疫基因数量这一点上,电子烟的危害是香烟的7倍。

  吸烟危害健康已成为不争的医学事实。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大部分吸烟者早在18岁以前就开始吸烟,而在这些吸烟者当中有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10岁前就已经开始吸烟,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他们成为固定烟草使用者的可能性就越大,戒烟的可能性越小。

  由于吸烟对健康的滞后效应,而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慢阻肺等)通常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显现,所以越早戒烟越好。

1.2.jpg

6版 《学生健康报》


  撰  文: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与戒烟中心 崔紫阳  丹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    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吴益群

  版面编辑:顾月冰

  制  作:马 

  审  核:汪